2025年9月9日 星期二

太乙金華宗旨修行要義(四):百日築基

 第九章〈百曰築基〉是《太乙金華宗旨》中極為重要的一章,講述「百日築基」之核心內涵,也就是內丹修煉中最初階段的「奠基工程」。全章以《心印經》的引文開篇,揭示回光返照、神氣凝聚的初步成果與條件。每人根器雖然不同,但只要持之以恆,也會有得著。

以下為詳細分析:


📜 原文逐段翻譯與分析


🔹第1段:

《心印經》雲:「回風混合,百日功靈。」

總之立基百日,方有真光。

如子輩尚是目光,非神火也,非性光也,非慧智炬燭也。

回之百日,則精氣自足,真陽自生,水中自有真火。

以此持行,自然交媾,自然結胎,吾方在不識不知之天,而嬰兒已成矣。

若略作意見,便是外道。


🧭 現代翻譯與解釋:

  • 《心印經》說:「回風混合,百日功靈」:指的是透過「回光返照」,達到「風火交融」(內丹中的風=意念,火=陽氣),在百日之內功效就能顯現。

  • 修道初期,至少需百日穩固基礎,才能孕育出真正的內在光明(真光)。

  • 你們現在看到的光,還只是眼光(目光),不是「神火」、不是「性光」,更不是「慧智之光」(覺照之燈)。

  • 若能專修百日,精氣自然充盈,真陽自發,坎中之水內自藏火(坎中一陽)——這就是內丹術的「水中真火」。

  • 如果持之以恆,自然會出現「交媾結胎」的現象,丹胎已成,但你自己尚未明覺,神胎已在「不識不知之境」中悄然生成。

  • 若此時「起心動念」、「用自我之意識干預」,那就會偏差成為「外道法」。

總結

➤「百曰」非光數日,而是象徵「築基穩固的階段」。此階段目的不在求得奇異感應,而是讓真氣自行運行,陰陽自行交合,神氣自成內胎


🔹第2段:

百日立基,非百日也。

一日立基,非一日也。

一息立基,非呼吸之謂也。

息者,自心也,自心為息。

元神也,元氣也,元精也。

升降離合,悉從心起。

有無虛實,鹹在念中。

一息一生持,何止百日?然百日亦一息也。


🧭 現代翻譯與解釋:

  • 「百日築基」這一說法,不是字面上的一百天,也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定義的。

  • 「一息」也不是呼吸,而是指「念頭」、「本心」。

  • 息=神=氣=精,三者同源,皆根於「心念」。

  • 所有修煉中氣的升降、精神的動靜、陰陽的合離,都是由念頭所主。

  • 心若一動萬機隨之,動即散失;若能定念,即是回到「一息」。

  • 所以「一息入定」,勝過百日修煉;但同時「百日築基」也只是為了修成「這一息的定力」。

總結

➤「一息通天」不是神話,而是道家內觀之實修要旨。若能在「當下一念」中達致無念、無我,則可成就丹基。


🔹第3段:

百日只在得力,晝夜得力,夜中受用;夜中得力,晝夜受用。


🧭 現代翻譯與解釋:

  • 「百日」的重點在於「得力」。

  • 白天若得力(定、靜、神合),夜晚亦能靜中有光;

  • 夜晚若得力,白天亦不為境所動。

  • 這是內煉轉化的關鍵:「晝用夜養、夜用晝養」。

修煉提示

➤修煉不在時辰之表,而在是否「得力於一念中」,是否日日無間地持守「返照之功」。


🔹第4段:

百日立基,玉旨耳。

上真言語,無不與人身應。

真師言語,無不與學人應。

此是玄中玄,不可解者也。

見性乃知,所以學人必求真師授記,任性發出,一一皆驗。


🧭 現代翻譯與解釋:

  • 「百日築基」這個說法,是天上「玉旨」——象徵上天所傳的法令,並非人造標準。

  • 高真所說的話,皆能與修煉者「身體感應」而應現。

  • 真正的老師所講述的話,能與學人內心之變化相契合。

  • 這就是「玄中之玄」,不可用語言邏輯推測,只能親身體驗。

  • 若能見性開悟,自然理解此語言之旨。所以初學之人要尋找「真師」,讓其印證你的功夫。

  • 如果一切隨心所欲地發動,那就是邪念。要讓一切皆「自然出現而非強求」,才能真實驗證。

對應佛教概念

如《楞嚴經》中「隨所熏習,成就種性」,是同樣強調身心印證法語,不可憑妄想執取。


📌 章節總結:什麼是「百曰築基」

面向

解釋

定義

指內丹修煉初期,以百日為期,培養定力、凝聚精氣神的過程。

目標

形成「真光」、「真氣」、「神火」——為日後丹胎、還虛打下基礎。

方法

回光返照,不動妄念,得力於「一息無念」、「內視自照」。

誤區

若起自我意識干擾(用力、求感應、見光圖像),即墮外道之途。

境界

修到「不知不覺中」,神胎已成,即「不識不知之天,嬰兒已成」之境。

太乙金華宗旨修行要義(三):三大偏差路徑

 


三大偏差路徑

✦ 1. 墮入蘊界(五陰魔)

原文:

又不可墮於蘊界,所謂蘊界者,乃五陰魔用事。如一般入定,而稿木死灰之意多,大地陽春之意少,此則落於陰界,其氣冷,其息沉,且有許多寒衰景象,久之便墮木石。

翻譯:

不能落入「蘊界」之中。蘊界就是被「五陰魔」(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)所控制。有人打坐入定後,精神像枯木死灰,毫無生氣,少有如春光般的暖意與靈動,這就是落入陰氣的境界,氣冷息沉,整體處於衰敗冰寒的狀態。長久如此,精神會退化如同木石般無知無覺。

註解:

  • 此段對應《楞嚴經》五陰魔境警示,尤其是「定中沉寂,誤認為道」的錯誤。


✦ 2. 落於萬緣(色欲境界)

原文:

又不可隨於萬緣,如一入靜,而無端眾緒忽至,欲卻之不能,隨之反覺順適,此名主為奴役,久之落於色欲界。

翻譯:

又有一種情況是剛入靜坐時,忽然許多影像與思緒湧現,想拒絕卻做不到,反而覺得舒服順暢,這就變成了讓「主(元神)」被「奴(識神、妄念)」控制。長久如此,會墮入色欲之界。


原文續:

上者生天,下者生狸奴中,若狐仙是也。彼在名山中,亦自受用,風月花果,輿樹瑤草,三五百年受用去,多至數千歲,然報盡還生諸趣中。

翻譯:

輕者可能化生天界,重者甚至會墮入狐仙、狸仙之類的靈體中(俗稱山精妖魅)。雖能在山林之中享有風月果實、仙家之樂,活三五百年、甚至數千年,但這些只是福報。福報盡時,仍要重新入輪迴。

註解:

  • 道家將入「色欲神通境」視為「仙魔界」,即「得用不得道」。

  • 佛教稱為「欲界天境受用」,終非究竟,報盡還墮。


結語——知差謬,始可求證驗

原文:

此數者,皆差路也。差路既知,然後可求證驗。

翻譯:

以上提到的種種情況,都是修煉過程中的偏差歧路。一旦能清楚辨識這些錯誤,才能開始真正地進入實證的階段。



提示:入靜要自然,勿「太認真」

原文:

宗旨將行之際,予作方便,勿多用心,放教活潑潑地,令氣和心適,然後入靜。

翻譯:

在開始修煉宗旨的時候,要設下適當的方便法門,不要過於用心強求,要讓心神活潑自然,氣息平和,然後自然入靜。


原文續:

靜時正要得機得竅,不可坐在無事中裡,所謂無記空也。

翻譯:

入靜時,必須掌握契機與竅門,不可陷入空無一物、心如死灰的狀態,這種狀態被稱為「無記空」——即不昏不覺、無功無力的虛浮狀態。


原文續:

萬緣放下之中,惺惺自若也。又不可以意興承當,凡大認真,即易有此。

翻譯:

真正的入靜,是在放下一切外緣之後,內心仍清明不昧、安然自若。而若一開始就懷著強烈目的「我要得道!」,「我要有境界!」這種用力過度,反而更容易落入障礙。


註解:

  • 「太用心」會落入「意興承當」(意識主導,反失自然)。

修道講「若存若亡」、「無意而得」,不強求、不造作。


太乙金華宗旨修行要義(二):修行障礙概述-昏沉與散亂

 

太乙金華宗旨修行要義(二):修行障礙概述-昏沉與散亂


修行最常見的兩大障礙是:


名稱

解釋

昏沉

陰氣太重,魂神潛伏,欲睡,無覺知

散亂

念頭飛動,心神不定,難以專一



《太乙金華宗旨》中提到:


「大約昏沉、散亂二病,只要靜功,日日無間,自有大休息處。」


只要靜坐修行持續不斷,自會找到突破口。不用懼怕散亂——能察覺散亂即為清明的開始。


「散亂是神馳不定,昏沉是神未清明。散亂還像有痛癢之病,昏沉則像麻木不仁之症。散亂時,魂尚在;昏沉時,則純魄為主,魂神無力。」


散亂易察易治:念頭奔馳、神馳不定,如皮膚癢痛,有知覺者易治。
昏沉難覺難治:無光、無覺、麻木不仁,如陷入黑暗中不自知。


🧭 概念補充

名詞

解釋

陽神,主變化與靈明,屬清靈覺知之性

陰神,主形體與本能,屬習性肉體之性


🧘‍♀️ 對治法門總覽

🔹對治散亂(浮躁型)

方法

說明

調息收心

配合呼吸,將心息合一,專注當下。

覺知念起

念頭浮現即照見,不壓抑、不隨逐,讓其自然消散。

專注所緣

初學可借助觀鼻尖、數息、守丹田等方式集中心神。

安定環境

減少干擾,選擇安靜、穩定的修行空間,有助聚心。

重點提示:「既知散亂,即是卻散亂之機。」


🔹對治昏沉(遲鈍型)

方法

說明

調息提神

呼吸稍深些,慢慢提升陽氣,不可強作呼吸,仍守自然。

打開意識

提起「觀照之心」,如觀光明貫頂,提住一線清明。

身體配合

輕提會陰,微閉肛門,舌頂上顎,讓內氣升起。

調整姿勢

頭頂百會微提,脊椎打直,防止氣沉昏暗。必要時稍起再坐,暫離昏態。

✅ 重點提示:「昏沉則純魄為主,魂神無力。」


🧭 終極提醒:回光即觀,觀即息,息即神

綜合法門三訣:

  1. 觀息不離息:心念跟隨呼吸進出,安住當下。

  2. 返光不離光:念頭一起,馬上照見,不壓不隨。

  3. 知病即是藥:能察覺昏沉與散亂,即是光明的開始。


✨修行備忘口訣(便於記憶)

「散亂不怕起,照見即清明;昏沉難自覺,提神靠調息。」
「日日靜功不間斷,一光一息即真經。」

太乙金華宗旨修行要義(一)

太乙金華宗旨修行要義(一)


 🌌 金華之道為逆修法,破輪迴


金華修行的核心目的,是突破輪迴,返回本元之氣。《回光守中章》指出:


* 凡人從出生起,一直順從外境,不曾逆觀。

* 陽氣衰敗,即墮入幽冥輪迴。

* 所謂「回光」非僅回收自身精華,而是回歸宇宙生成之真氣,超越千劫輪迴之根本。


> 《楞嚴經》:「純想即飛,純情即墮」。修道者若情重想輕,必墮三惡道;唯有觀息觀靜,方可正覺。


🔆 什麼是「光」?


* 光即先天之炁,是太乙真氣所化的靈光,是以太之光。(與以太源場相通)

* 光非內在、非外在,而是遍滿天地山河、日月星辰。

* 人之精華上注於目,雙眼為神識外洩之門,修行當從「回光返照」入手。


> 一日不靜坐,光流失無盡;一刻靜坐,可了千劫之苦。



📜 三章精要整理

📌 第三章段一:回光之名與身外有身


* 「回光」始於文始真人(關尹子)。

* 初修如有似無,百日專功之後,神火現,光聚如胎成。

* 光回即火候,養胎須靜待。


 📌 段二:放光引氣之秘訣


* 放光即引動氣機之法。

* 聚焦乾宮(眉心),氣下貫脊椎,後上百會,通達九霄。

* 光之放與收,為上達之路,秘中之秘。


📌 段三~四:昏沉與散亂的辨析與處理


項目

昏沉(沉)

散亂(浮)

症狀

精神渙散、昏昧、欲睡,無覺知

念頭跳動、心神不定、浮躁思緒多

本質

神退、魄盛(陰氣主體)

神馳、魂動(心不歸根)

感覺

麻木不仁、無感覺

雜亂不安、有念起伏

嚴重程度

難治,陷入者不自覺,屬「無明」

易治,只要覺知,能立斷雜念

象徵

陰質上升、身重如山、神入地府

念飛四方、意奔他處、神不守舍



🧘 修行核心:回光調息


✨ 回光返照


* 即從外轉內,觀照本性之光。

光有二:


 目光(日月交光):象徵陽、性功、外觀引神。

 耳光(日月交精):象徵陰、命功、內聽養精。


回光返照

「回光」即返照內心,從外觀轉為內觀,觀照自身靈性與本源。

調息

呼吸調順、細、長、綿,無聲無息,進入深靜。為身心合一之基。

目光(日月交光)

指視覺引導的觀法,如「看鼻尖」「觀中黃」「天目聚光」等,是以目觀內景、外光。

耳光(日月交精)

指靜聽內音(如內部氣聲、脈動、腦鳴等),象徵陰陽氣機交融的覺知,屬「內聽」法門。


> 「目光觀神,耳光聽氣,性命雙修之道也。」


 🪷 修行實操步驟


1. 正身端坐


* 垂肩正脊,百會微提,下顎內收。

* 垂簾望鼻尖,不閉不開,聚光不躁。


2. 調息歸元


* 吸氣沉丹田,呼氣不散亂。

* 細、長、綿、匀,逐漸入「真息」。


3. 聚目光觀天目


* 微聚眉心,或守泥丸宮(腦中)。

* 無須觀像,意守空虛中之靈光。


 4. 啟耳光內聽


* 放鬆聆聽身內聲音,如氣息、脈動、腦鳴。

* 無聽而聽,進入無聲之聽。



 5. 止觀合一


* 念起即照、照即化。

* 不動不隨,久之自然明覺現前。


---


## ☯ 回光修行總結


☯ 回光修行總結

要訣

修行方法

回光返照

從目觀轉為內觀,自照自明

調息歸根

以呼吸牽引心氣歸元

目光(日月交光)

觀鼻端、眉心,守神聚氣

耳光(日月交精)

靜聽內響,氣機交融

昏沉對治

提光提神、通頂提氣

散亂對治

守息照念、即念即空


---


 🌈 修行格言口訣


> 「散亂不怕起,照見即清明;昏沉難自覺,提神靠調息。」

> 「日日靜功不間斷,一光一息即真經。」

> 「回光則萬法止,調息則性命合,止觀不二,道在其中。」


---

下一章說明如何對治昏沉。


太乙金華宗旨修行要義(四):百日築基

 第九章〈百曰築基〉是《太乙金華宗旨》中極為重要的一章,講述「百日築基」之核心內涵,也就是內丹修煉中最初階段的「奠基工程」。全章以《心印經》的引文開篇,揭示回光返照、神氣凝聚的初步成果與條件。每人根器雖然不同,但只要持之以恆,也會有得著。 以下為詳細分析: 📜 原文逐段翻譯與分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