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章〈百曰築基〉是《太乙金華宗旨》中極為重要的一章,講述「百日築基」之核心內涵,也就是內丹修煉中最初階段的「奠基工程」。全章以《心印經》的引文開篇,揭示回光返照、神氣凝聚的初步成果與條件。每人根器雖然不同,但只要持之以恆,也會有得著。
以下為詳細分析:
📜 原文逐段翻譯與分析
🔹第1段:
《心印經》雲:「回風混合,百日功靈。」
總之立基百日,方有真光。
如子輩尚是目光,非神火也,非性光也,非慧智炬燭也。
回之百日,則精氣自足,真陽自生,水中自有真火。
以此持行,自然交媾,自然結胎,吾方在不識不知之天,而嬰兒已成矣。
若略作意見,便是外道。
🧭 現代翻譯與解釋:
《心印經》說:「回風混合,百日功靈」:指的是透過「回光返照」,達到「風火交融」(內丹中的風=意念,火=陽氣),在百日之內功效就能顯現。
修道初期,至少需百日穩固基礎,才能孕育出真正的內在光明(真光)。
你們現在看到的光,還只是眼光(目光),不是「神火」、不是「性光」,更不是「慧智之光」(覺照之燈)。
若能專修百日,精氣自然充盈,真陽自發,坎中之水內自藏火(坎中一陽)——這就是內丹術的「水中真火」。
如果持之以恆,自然會出現「交媾結胎」的現象,丹胎已成,但你自己尚未明覺,神胎已在「不識不知之境」中悄然生成。
若此時「起心動念」、「用自我之意識干預」,那就會偏差成為「外道法」。
✅ 總結:
➤「百曰」非光數日,而是象徵「築基穩固的階段」。此階段目的不在求得奇異感應,而是讓真氣自行運行,陰陽自行交合,神氣自成內胎。
🔹第2段:
百日立基,非百日也。
一日立基,非一日也。
一息立基,非呼吸之謂也。
息者,自心也,自心為息。
元神也,元氣也,元精也。
升降離合,悉從心起。
有無虛實,鹹在念中。
一息一生持,何止百日?然百日亦一息也。
🧭 現代翻譯與解釋:
「百日築基」這一說法,不是字面上的一百天,也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定義的。
「一息」也不是呼吸,而是指「念頭」、「本心」。
息=神=氣=精,三者同源,皆根於「心念」。
所有修煉中氣的升降、精神的動靜、陰陽的合離,都是由念頭所主。
心若一動萬機隨之,動即散失;若能定念,即是回到「一息」。
所以「一息入定」,勝過百日修煉;但同時「百日築基」也只是為了修成「這一息的定力」。
✅ 總結:
➤「一息通天」不是神話,而是道家內觀之實修要旨。若能在「當下一念」中達致無念、無我,則可成就丹基。
🔹第3段:
百日只在得力,晝夜得力,夜中受用;夜中得力,晝夜受用。
🧭 現代翻譯與解釋:
「百日」的重點在於「得力」。
白天若得力(定、靜、神合),夜晚亦能靜中有光;
夜晚若得力,白天亦不為境所動。
這是內煉轉化的關鍵:「晝用夜養、夜用晝養」。
✅ 修煉提示:
➤修煉不在時辰之表,而在是否「得力於一念中」,是否日日無間地持守「返照之功」。
🔹第4段:
百日立基,玉旨耳。
上真言語,無不與人身應。
真師言語,無不與學人應。
此是玄中玄,不可解者也。
見性乃知,所以學人必求真師授記,任性發出,一一皆驗。
🧭 現代翻譯與解釋:
「百日築基」這個說法,是天上「玉旨」——象徵上天所傳的法令,並非人造標準。
高真所說的話,皆能與修煉者「身體感應」而應現。
真正的老師所講述的話,能與學人內心之變化相契合。
這就是「玄中之玄」,不可用語言邏輯推測,只能親身體驗。
若能見性開悟,自然理解此語言之旨。所以初學之人要尋找「真師」,讓其印證你的功夫。
如果一切隨心所欲地發動,那就是邪念。要讓一切皆「自然出現而非強求」,才能真實驗證。
✅ 對應佛教概念:
如《楞嚴經》中「隨所熏習,成就種性」,是同樣強調身心印證法語,不可憑妄想執取。
📌 章節總結:什麼是「百曰築基」
面向 | 解釋 |
定義 | 指內丹修煉初期,以百日為期,培養定力、凝聚精氣神的過程。 |
目標 | 形成「真光」、「真氣」、「神火」——為日後丹胎、還虛打下基礎。 |
方法 | 回光返照,不動妄念,得力於「一息無念」、「內視自照」。 |
誤區 | 若起自我意識干擾(用力、求感應、見光圖像),即墮外道之途。 |
境界 | 修到「不知不覺中」,神胎已成,即「不識不知之天,嬰兒已成」之境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