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禪
在佛教裡面有「四禪八定」的概念,你可以透過坐禪去印證。
第一個,當你修法進入「初禪」的時候,你會得到喜悅,這種永遠很歡喜的喜悅。
「二禪」的時候,你可以得到明淨,就是光明跟清淨,這是二禪的境界和特性。
到了「三禪」的時候,可以得到寂定,就是寂滅和安定。
進入「四禪」的時侯,四禪有一個特性,就是平等,一切都是很平等。這是佛教初禪、二禪、三禪、四禪的特性。
根據星雲大師,四禪之上還有四無色定:
四無色定的內容
一、空無邊處定
1.心理活動狀態:離色心緣虛空,與無色相應。滅三種色:可見有對色、不可見有對色和不可見無對色。
2.主觀感受:與空相應,心中明淨,不苦不樂受更加增長。
達到四禪的境界後,身心仍受色法的繫縛,不能自在,於是加緊功力,觀察己身有如羅縠,內外通徹,由於一心念空,所以在深定中只見虛空無邊,而沒有一切色相。這時,心中明淨,無礙自在,好像飛鳥破籠而出一樣,在虛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,稱為空無邊處定。
二、識無邊處定
1.心理活動狀態:捨空緣識。
2.主觀感受:與識相應,安穩清寂,心識明利。
達到空處定以後,識心遍緣虛空,因為虛空無邊,所以識心分散太廣,使得定心開始動搖,於是捨棄過去向外緣取虛空,而開始向內以心識為觀察的對象,念念不捨。漸漸與識相應後,在深定中不見餘事,只見過去、現在、未來諸識顯現,與定相應而不分散。這時,心中的清淨寂靜,無法用言語形容,稱為識無邊處。
三、無所有處定
1.心理活動狀態:捨空與識等內外二境,而緣無所有處。
2.主觀感受:安穩寂靜,不見諸法。
達到識處定以後,因為心所緣的過去、現在、未來諸識無量無邊,能破壞定力,三世心也是和合假有,並非真實,所以,捨去識處,而繫心於無所有處,精進不懈。在深定中,心內空無所依,諸想不起,安穩寂靜,稱為無所有處定。
四、非想非非想處定
1.心理活動狀態:破識無邊處的有想境界及無所有處的無想境界。
2.主觀感受:不見有無,恬然清淨。
達到無所有處定以後,心中如癡如醉,如眠如暗,因為還有無明覆蓋,所以無所覺了,無所愛樂。於是一心專精,於非有處非無處,念念不捨,終於出現真實定,一切有無相貌都蕩然不存,心中清淨無為。在三界的定相裡,以此定的境界最高,稱為非想非非想處定。
個人的感受,過去曾經數次進入四禪,念頭比較少的時候有機會進入,有以下的體會:
1.達到空處定以後,識心遍緣虛空,因為虛空無邊,所以識心分散太廣,使得定心開始動搖,於是捨棄過去向外緣取虛空,以個人有限的文字表達是,你的識心會向外擴展,身體的感覺不再限制於肉身,漸漸擴散,直至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,身體的感覺都空掉;
3.天人合一的體驗,體會到一即是全,全即是一;
4.在四禪的初段或某些時候可以做到一念不生,而且心已經寂靜,忘記了自身的存在,心如明鏡止水,沒有一點波瀾;
5.忘記時間的存在。
6.有些時候會出現“坐忘”。
個人認為不必執著進入四禪,早前的坐禪,我是沒有區分什麼是四禪八定,而禪定只是一個狀態,並不代表可以獲得額外的資訊。
有一種可能性是在入定後,一刻心起,覺察到自身的存在,觀照自在,同時有機會無意接收到外來的資訊,這時同樣不必執著相,而讓境漂流。
後來沒有進入四禪,一來我認為四禪,我認為禪定是一種狀態,當你體驗過後,會有個人修煉的停濟期,並不一定能帶來靈性上的進步。如果你修行的目的是開悟,四禪八定可以是一個途中的過程,重點是透過修行如何悟道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